您的当前位置:陈旧性膝内侧半月板损伤 > 疾病病因 > 15日下午论文发言炎症与代谢二
15日下午论文发言炎症与代谢二
医院程琳医生作了《回顾性研究皮质激素导致股骨头坏死迟发性磁共振表现》的报告。目的是研究与激素有关,行磁共振检查表现正常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患有激素相关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假性周期”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年到年间23例病例进行分析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激素治疗后存在MR检查时间安排不当导致漏诊,股骨头坏死MR特征在间歇痛的患者中出现的时间晚于持续性疼痛的患者,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后早期MR检查正常,应建议患者在3月后再进行MR随访。
广州中医院冷晓明医生作了《磁共振T1ρ和T2mapping成像对股骨头坏死软骨损伤定量评估的相关性研究》的报告,对24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及47例股骨头坏死(I-III期)初治患者行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MRI序列、MERGE、T1ρ及T2mapping序列,将扫描所得图像通过工作站后处理,计算出定量参数T1ρ及T2mapping值。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磁共振T1ρ及T2mapping成像均可发现骨头坏死ARCOIII期软骨损伤最严重,随着ARCOI-III期的进展,股骨头软骨损伤程度有加重的趋势,并且T1ρ的诊断价值高于T2mapping。
医院刘霞医生作了《双手及腕关节IDEAL和FATSAT两种T2脂肪抑制序列的比较》的报告,比较了3.0T上IDEAL和FATSAT两种T2脂肪抑制序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双手和腕关节扫描图像的质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双手和腕关节骨髓水肿寻找一种最佳的脂肪抑制序列。由两位放射科医生按照OMERACT组的RAMRIS系统评价骨髓水肿情况,将图像质量分为5个等级,得出了如下结论:3.0TMRI的双手及腕关节T2脂肪抑脂序列中,IDEAL在抑脂均匀性及伪影方面均优于FATSAT,虽然信噪比较FATSAT略高,扫描时间略长,但其良好的脂肪抑制,使其对骨髓水肿的显示最佳,所以IDEAL为双手及腕关节最佳的脂肪抑制序列。
大连医院孙闯医生作了《骶髂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DECT研究》探讨双源CT(DECT)痛风石成像在痛风性骶髂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探讨痛风性骶髂关节炎DECT测定痛风石沉积量与血尿酸值之间的关系。收集痛风累及骶髂关节的患者20例(实验组);所有患者利用西门子双源CT(型号SOMATOMdefinition)进行骶髂关节双能扫描,管电压分别为80KV、KV,层厚0.75mm,利用SyngoView工作站Dualenergy软件中Gout进行痛风石成像,痛风石标记为绿色伪彩。收集骶髂关节正常的患者10例(对照组)。DECT骶髂关节痛风石测定在痛风性骶髂关节炎诊断中具有参考价值。痛风性骶髂关节炎DECT测定痛风石沉积量与血尿酸值无关。
医院肖翠萍医生作了《动态增强磁共振在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的报告,收集了经临床诊断证实的单侧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21例,所有病例均进行MRI平扫,其中8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通过研究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不同感兴趣区的Ktrans值、Kep值的差异,判断股骨头坏死周边肉芽组织的增生情况。得出了如下两个结论:1.动态增强MRI扫描可对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提供重要的定量诊断依据;2.定量参数Ktrans值、Kep值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且Ktrans值诊断价值更好。
医院放射科王玲医生作了《老年女性髋部脆性骨折股骨近段骨密度及骨结构定量CT分析》的报告,该研究骨折组纳入了名髋部脆性骨折女性(均值±标准差,74.91±9.82岁),对照组纳入了年龄匹配的名健康老年女性(73.59±6.08岁)。两组人群均行髋关节定量CT(QCT)检查,QCT中的髋部结构分析(HSA)功能获得反映股骨近端骨强度的骨结构数据,包括颈干角(NA)、髋部轴向长度(HAL)、股骨颈宽度(NW)、股骨颈高度(NH)、横断面面积(CSA),股骨颈横截面惯性矩(CSMI)、股骨颈骨内膜下直径(ESD)、股骨颈骨膜下直径(W)、平均骨皮质厚度(aCT)、截面模数(SM)、曲率比率(BR)及全髋(TH)和股骨颈(FN)面积骨密度(aBMD)。统计学分析后得出了股骨近段强度分析提示脆性骨折老年女性在轴向抗压及弯曲力上低于对照组,而曲率更高预示骨折风险增加。这些生物力学的结果差异部分解释了老年女性人群脆性骨折风险的结论。
医院陈碧敏医生作了《银屑病关节炎患者及正常志愿者的跟腱附着点MR定量成像》的报告,该研究选用用时3分钟3DUTEcones序列,对4例患者和8例志愿者进行MR扫描和研究,结果显示3DUTEcones序列能够获得跟腱附着点高分辨图像,该序列T2*信号强度较健康志愿者明显高。
医院的安颖颖医生作了《评价弥散加权成像对骶髂关节炎分期的定量诊断价值》的报告,收集年12月至年5月共46例确诊AS的患者,根据临床病程及MRI平扫图像分为早期急性期(14例)、慢性活动期(16例)、慢性非活动期(16例)三组,1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MRI斜冠状面常规序列扫描及SS-STIRDWI序列扫描(b值:0,s/mm2)。经过严格统计学分析得出了DWI是一个敏感、快速的成像序列,能对病变作定量分析,对AS骶髂关节炎分期的诊断价值较高。
医院的陈慧莹医生作了《腰椎纵向脂肪分布定量研究》的报告,该研究应用水脂分离IDEALIQ技术评估腰椎不同节段椎体间及椎体内部的脂肪分布差异,并探索其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该研究招募97名健康志愿者,对所有入选者L1-5椎体进行层厚为3mm的横断面IDEALIQ扫描,获得椎体内5-7个层面的脂肪比值(FatFraction,FF)及单个椎体平均FF值(Avg.FF)。统计学分析发现椎体纵轴方向脂肪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椎体所受应力及活动度有关。该项数据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腰椎的相关病理改变。
医院卫玮作了《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DWI与临床炎性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的报告,该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骶髂关节骨髓表面扩散系数和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会(SPARCC)骶髂关节MRI指数与骶髂关节炎临床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纳入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磁共振检查前,评估52例患者的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并测量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作为临床活动性指标。统计学分析后得出SPARCC评分和ADC值可以和临床BASDAI评分系统共同作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活动性评价方法,且磁共振成像的方法更为直观。
医院的王克军医生作了《X线全身照射后骨髓微血管渗透性和脂肪含量变化的MRI研究》的报告,该研究旨在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定量渗透性参数和离体1HHRMASNMRS对X线全身照射(TBI)后大鼠股骨骨髓微血管渗透性状态与骨髓脂肪含量、脂肪酸成分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TBI后骨髓微循环灌注和微血管渗透性与脂肪含量存在相关性。
医院的李凯医生作了《腰椎QCT与DXA对老年骨质疏松的诊断差异研究》的报告,该研究收集进行了腰椎DXA、髋部DXA和腰椎QCT检查、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例,比较了腰椎定量CT和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诊断老年人骨质疏松效能的差异,研究表明腰椎QCT测量骨密度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医院的张泳华医生作了《痛风膝关节损伤MR分级》的报告,收集了54例痛风性骨关节炎患者,对痛风侵犯腘肌腱、MPFL、半月板等进行了分析,从而确定MR可以为指导临床干预的准确性提供参考。
(编辑:孙海艳、戴越)
京城白癜风康复天使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