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陈旧性膝内侧半月板损伤 > 疾病病因 >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超声诊断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超声诊断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31229/4319047.html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hypertensivegastropathy,PHG)又称为充血性胃病,是门静脉高压患者胃壁黏膜及黏膜下血管扩张而组织学上无明显炎症的胃病,是一种累及胃微血管系统的非静脉曲张疾病。其病理特点是胃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PHG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为门脉高压所致,两者可同时并存或单独存在,前者多见于胃底和胃体,是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后者多见于贲门及胃底,是静脉的扩张迂曲。

PHG主要发生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也见于非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非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主要见于区域性门脉高压症(regionalportalhypertension,RPH)。RPH是指因脾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所致的单纯门静脉脾胃区压力升高,又称局限性门静脉高压症、左侧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根据病因可分为胰源性、脾源性和腹膜后源性3类,胰源性最常见,占50%。

发病机制:门静脉高压是产生PHG的必备条件。门静脉高压时,胃静脉回流障碍,胃黏膜毛细血管静脉压增加,动-静脉短路,动脉血直接灌入静脉,导致胃黏膜组织中有效血容量减少,使黏膜缺氧,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受损而发生糜烂出血;胃静脉血流障碍使胃黏膜充血、淤血,毛细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胃黏膜血流动力学呈高容量、低灌注改变,黏膜下毛细血管和静脉扩张淤血。

PHG早期症状不明显,偶有上腹饱胀不适,晚期发展至消化道出血。

超声表现:多见于胃底及胃体,胃壁弥漫性均匀增厚,以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增厚为主,局部放大显示黏膜下层见扩张的无回声管道,CDFI:扩张管道内充满血流信号。

病例一:男,60岁,饮酒史-酒精量约g/次,20余年,反复腹胀、乏力8年余,临床诊断酒精性肝硬化。胃充盈超声显示胃底、胃体胃壁弥漫性均匀增厚。

局部放大显示黏膜层、黏膜下层增厚为主,CDFI示黏膜下层血流信号增多。

高频探头可显示黏膜下层扩张的无回声管道,CDFI示管道内充满血流信号。

病例二: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胃底及胃体胃壁弥漫性均匀增厚,胃周可见腹水。

局部放大显示腹水衬托下的增厚胃壁,以黏膜层、黏膜下层增厚为主,CDFI示黏膜下层血流信号增多。

高频探头显示腹水衬托下的增厚胃壁,以黏膜层、黏膜下层增厚为主,CDFI示增厚处血流信号增多。

此病例合并贲门胃底静脉曲张:贲门胃底胃壁增厚,CDFI示增厚处充满静脉血流信号。

病例三:男,40岁,10年前外伤随后有胰腺炎修补术,超声显示胰腺回声增粗,见点片状强回声(此病例是山东中医院胃肠超声2群会诊病例,医院周本健老师提供)。

肝脏无肝硬化表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提示有区域性门脉高压症(胰源性)。

胃体胃壁弥漫性增厚,考虑门脉高压性胃病。

CDFI示胃壁血流信号增多。

病例三诊断思路:患者有重症胰腺炎病史,胰腺水肿坏死、血管受压、炎症侵蚀等可造成血管痉挛、内膜损伤和血流瘀滞,继发脾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血流受阻,引起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继而致门脉高压性胃病、门脉海绵样变性(门脉周围侧支循环再通)。

参考文献:

1、TomikkawaM,AkibaY,KaunitzJD,etal.Newinsightsintoimpairmentofmucosaldefenseinportalhypertensivegastricmucosa.JCastrointestSurg,0,4(5):-.

2、ButletJR,EckertGJ,ZyromskiNJ,etal.Naturalhistoryofpancreatitis-inducedsplenicveinthrombosi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itsincidenceandrateofgastrointestinalbleeding.HPB(Oxford),,13(12):-.DOI:10./j.-...x.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maw.com/jbby/12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