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陈旧性膝内侧半月板损伤 > 饮食治疗 > 磁共振临床应用培训课程
磁共振临床应用培训课程
磁共振临床应用培训课程
总论
一、磁共振成像基本概念: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传统图像的新的成像方法。它利用人体组织广泛存在着水分子,其中的氢质子在静磁场中受一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激励后而发生共振;脉冲停止,共振的质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并向外界发出电磁信号。将这些不同强度的信号收集经傅立叶转换和计算机处理成不同的灰阶级(黑色代表低信号、白色代表高信号)形成图像,即磁共振成像。
1、驰豫:
驰豫时间——在射频激励结束后,H原子核逐渐恢复到激发前的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
T1驰豫又称为自旋-晶格驰豫时间,即纵向磁化矢量恢复到平衡值(即最大值)的时间。物质结构或人体组织不同,T1值也各不相同。T1值还与主磁场有关。对同一种物质结构来说,主磁场越强,T1值越大。T1的长度在数百至数千毫秒(ms)范围
0.3T磁场强度下不同组织的T1(近似值)
组织名称
T1值(ms)
脂肪
70
肝脏
肾皮质
白质
脾脏
灰质
肌肉
肾髓质
血液
脑脊液
水
T2驰豫;
又称自旋-自旋驰豫时间。
不同的物质结构或人体组织其T2值也各不相同。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其T2值和磁场的关系不大。
T2值的长度在数十至数千毫秒(ms)范围。在同一个驰豫过程中,T2比T1短得多。
0.3T磁场强度下不同组织的T2(近似值)
组织名称
T2(ms)
脂肪
85
肝脏
50
肾皮质
70
白质
90
脾脏
70
灰质
肌肉
肾髓质
血液
脑脊液
水
2、脉冲序列:
是由RF(射频发射)脉冲、梯度脉冲的形状、幅度、定时以及数据采集窗口的长度和定时等要素组成的序列。
采用不同类型或相同类型但参数不同的脉冲序列进行MR扫描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像,如T1加权像、T2加权像、质子密度加权像。采用一些特殊的脉冲序列和成像方法还可以得到血管成像(MRA),扩散加权成像(DWI)、水成像(MRC、MRU)等特殊图像。
3、T1加权像,T2加权像;
MRI是一种多参数成像技术,每一体素的亮度灰阶值与T1、T2、N(H)质子密度以及流动液体参数等有关。人体不同组织不管是正常还是异常,都有它们各自的T1、T2以及质子密度值。这是MR区分正常与异常组织及诊断疾病的基础。
为了评判被检组织的各种参数,人们通过调节序列的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等参数,得到突出某个组织特征的参数图像,这种图像被称作加权像(WeightedImaging,WI)。把分别反应组织T1、T2和质子密度N(H)特征的图像,相应称作T1WI、T2WI和N(H)WI。
4、人体正常组织的MR信号表现;
组织名称
T1WI
T2WI
PDWI
脂肪、骨髓
白
灰白
白
肌肉
肌腱、韧带
骨骼、钙化
纤维软骨
透明软骨
气体
水分
血液*
黑灰
黑
黑
黑
黑灰
黑
黑
黑
灰
黑灰
黑
黑灰
灰
黑
白
黑
黑灰
黑
黑
黑
灰
黑
白
黑
5、磁共振增强药物及增强扫描的适应症、序列选择及注意事项。
造影剂:
常用的造影剂为钆(GADOLININUM)的螯合物---钆喷葡胺(GD-DTPA),渗透压mmol/kg,人体血浆的渗透压mmol/kg,所以钆喷葡胺是离子型造影剂,高渗透压。钆双胺(GD-DTPA-BMA)(安盛药业的欧乃影)渗透压mmol/Kg,意大利GD-HP-DO3A,prohancice是带有苯环的,是非离子型的造影剂,渗透压mmol/kg。
作用:
主要用于中枢系统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发现平扫没有发现或不明显的病灶。
使用剂量:
为0.2ml/kg体重。脑垂体的增强为0.1ml/kg体重。
注意事项:
垂体微腺瘤早期不强化,扫描应在动脉期进行.
延迟扫描在注射造影剂后45分钟以上进行。
增强扫描后48小时FIR水抑制像可有蛛网膜下腔的高信号,不要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做增强扫描---造影剂会较长时间停留在体内。
扫描方位和序列:
扫描时常规做横断、矢状、冠状T1像。最近有文献报道,FLAIR水抑制像可以显示软脑膜和常规T1像强化不明显的病灶。
二、如何观看MR图像:
首先我们要分清图像上的各种标示。
分清扫描序列、扫描部位、扫描层面。
正常或异常的所在部位---即在同一层面观察、分析T1、T2加权像上信号改变。
绝大部分病变T1WI是低信号、T2WI是高信号改变。只要熟悉扫描部位正常组织结构的信号表现,通常病变与正常组织不会混淆。一般的规律是T1WI看解剖(女性的子宫、男性前列腺除外),T2WI看病变。
三、如何书写MR报告
报告描述部分应该有扫描序列的描述;
不同序列病灶的异常信号改变的描述;
病灶所在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解剖的描述与CT及常规X线的报告相同。
增强扫描的描述与X造影相同。
四、磁共振的优缺点
1、优点:a、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形成高对比度图像;
b、利用流空效应显示心脏房、室和大血管管腔,用于区分纵隔肿块和动脉瘤;
C、合适脉冲序列,使关节软骨、肌肉、韧带、椎间盘、半月板等直接显示;
d、利用流人增强效应,不用造影剂即可做非创伤性MRA检查;
e、磁共振成像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组织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f、不变换体位即可做任意方向的断层成像;
g、没有骨性伪影;
h、无损伤的安全检查;
2、缺点:a、成像速度慢;
b、伪影多;
c、对钙化不敏感;
d、对患者有选择;
e、检查费用高。
五、人体正常组织MR信号特点和异常病理MR信号改变
1、正常组织:
正常人体组织中MR信号80%来自细胞内,20%来自细胞外间隙。组织水对MR信号的形成贡献最大。纯水的T1和T2弛豫时间都很长,局部组织含水量稍有增加,都会使MR信号发生变化。
自由水:水分子很小,具有较高的自然运动频率。
结合水:水分子依附在运动缓慢的较大分子,如蛋白质周围时,其自然运动频率则大为降低。
a、脂肪和骨髓;
脂肪与骨髓组织具有较高的质子密度和非常短的T1值,信号强度大.其T1加权像为高信号,呈白色,T2加权像有衰减但仍表现为稍高信号。
b、肌肉;
肌肉组织所含的质子密度明显少于脂肪组织,它具有较长T1值和较短T2值。所以,T1加权像呈较低信号,T2呈中等灰黑信号。肌腱和韧带的质子密度对于肌肉组织,也具有长T1和短T2弛豫特点,其T1WI和T2WI均呈中低信号。
c、骨骼;
骨皮质含质子密度低,MR信号也低,T1WI与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
完全钙化的软骨质子密度特点与骨骼相同;
松质骨为中等信号,如椎体,T1和T2加权像均呈中等偏高信号;
致密骨呈长T1短T2低信号
d、气体;
气体质子密度趋于零,故表现为黑色无信号区。在任何脉冲序列,改变TR、TE都不会改变信号。
2、病理改变:
血管源性水肿:
:
实质是血脑屏障破坏所致。典型的血管源性水肿呈手指状分布在脑白质中。它以自由水为主,结合水为辅。这种水肿早期显示,往往提示存在早期或局限性脑部病变,如脑肿瘤。增强扫描,水肿无异常对比增强。
细胞毒素性水肿:
由于钠与水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肿胀,细胞外间隙减少,常见于急性脑梗塞的周围,灰、白质同时受累。在T2WI边缘信号较高。
间质性水肿:
是由于脑室内压力增高所致。如急性脑积水或交通性脑积水时,T2WI与脑室周围出现光滑的高信号带,由于间质性脑水肿所含结合水增加,水抑制像上信号强度明显高于脑脊液。
各论
中枢神经系统
一、颅脑
1、扫描位置及常规扫描序列、作用介绍;
扫描序列:
A.T2WI作用:
----颅脑基本扫描序列;
作用:发现病变和确定病变的基本质地;
B.dark-fluid水抑制作用
----抑制脑脊液信号,暴露被其掩盖的病变;
----进一步判定T2高信号病灶的质地;
----增强扫描,特别有力于SET1WI像上强化不明显和脑膜病变的显示;
C.SET1WI作用
-----清楚显示解剖结构;
-----初步判定病变性质;
-----用于增强扫描
D.Diffusion弥散成像作用及主要成像参数
作用和特点:
----线激发
----可以发现超急性脑梗死
----鉴别脑内囊性病变(蛛网膜囊肿和表皮样囊肿、脑脓肿)
2、扫描方位的选择
很重要
-----保持断面解剖的一致性
-----不同病例的比较
-----同一病例不同次检查的比较
-----医院间检查可比
?颅脑常规扫描方位
----横(轴)断位
----矢状位
-----冠状位
A、横断位定位方法
----以矢状和冠状面像做定位像
----在矢状定位像上,标准横断位层面应平行于前后联合的连线;
----如果矢状面上看不到前后联合,可以平行于胼胝体膝部下缘和压部下缘的连线;
----横断位层面应该平行于前颅凹底
----冠状位上应该平行于双侧颞叶底部连线,以保障双侧对称
B、矢状位定位方法
以横断和冠状像做定位参考:
-----在横断面定位像上使成像层面与大脑纵裂平行
-----在冠状定位像上要使成像层面与大脑纵裂及脑干平行;
----一定要有正中矢状面。
C、冠状位定位方法
?以横断和矢状像做定位参考:
?横断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大脑纵裂垂直
?矢状定位像上使成像层面与脑干平行
?特殊部位:
-----观察小脑幕的冠状位在矢状定位像上应该垂直小脑幕
------海马的冠状位应该垂直于海马前后长轴
D、扫描方位的基本要求
任何扫描方向上的T1WI与T2WI层面及间隔必须是相同的
颅脑检查以横断面为主,辅以矢状
需要加扫冠状面的情况:
----要求观察内耳或桥-小脑角区
----颅底及小脑病变的双侧对比
----颅顶部双侧比较
----颞叶病变双侧对比
3、先天发育异常:
A、胼胝体发育畸形及中线脂肪瘤;
B、脑裂发育畸形
C、大脑及小脑发育不全
D、脑内先天性囊性病变
E、结节性硬化
F、透明隔发育异常
4、脑内肿瘤
A、胶质瘤:星性细胞瘤,常见的神经上皮肿瘤,约占胶质瘤的40%是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多见幕上,发生于幕下的多见于儿童。根据细胞分化及间变程度不同,可分为良性、恶性、介于良、恶性之间等多种按细胞类型进行的分级。
诊断要点
癫痫、精神改变、高颅压、脑受损征象成人多见于额颞叶,可沿胼胝体侵及对侧。多位于脑白质内。
1、2级星形细胞瘤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瘤周水肿轻,坏死、囊变少、强化轻。
3、4级长T1长T2,信号强度不均、瘤周水肿、占位明显。不均匀显著强化
B、脑膜瘤:
仅次于星形细胞瘤的颅内常见肿瘤。
约占颅内肿瘤的20%。可见于任何年龄,女性多见。以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最多见,蝶骨嵴、鞍结节、中颅凹、嗅沟、桥-小脑角等为次。
脑膜瘤多为良性,恶性少见。
诊断要点
多为脑外肿瘤。
高颅压征象出现晚。
MRI平扫肿瘤呈T1低或等信号,T2稍高或等信号,肿瘤与周围组织对比不明显。
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对比增强。
肿瘤周围骨质可增生或破坏。
C、桥-小脑角区占位:
听神经瘤,
起源于听神经,是颅神经瘤中最常见的。男性略多于女性,桥-小脑角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
临床表现为单侧耳鸣、耳聋、头昏、眩晕可有前庭功能紊乱、脑积水、视乳头水肿及锥体征阳性。
诊断要点
以耳鸣、耳聋、眩晕、头昏为首发症状。
多于中年后缓慢起病。
病灶位于桥-小脑区,以内听道口为中心的肿块;T1呈略低或等信号,T2上为高信号
Gd—DTPA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胆脂瘤(表皮样囊肿);
颅内最常见的外胚层肿瘤,好发于桥小脑角。肿瘤匍匐样生长,通过天幕孔蔓延到幕上。增强扫描瘤体不强化,囊壁可有部分强化。
D、垂体瘤
鞍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颅内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脑膜瘤,位于第3位。约占颅内肿瘤的10%。
按肿瘤大小分为微腺瘤(10mm)和垂体大腺瘤(10mm)。
临床表现视力障碍、垂体功能异常(停经、泌乳)、头疼等。
正常垂体信号与脑灰质相似(前叶)。
诊断要点
微腺瘤:临床、实验室检查有内分泌异常;垂体内局灶性信号异常,可伴有垂体上缘上凸,垂体柄移位,鞍底下陷。增强扫描早期,瘤体不强化与明显强化的正常组织形成鲜明对照
大腺瘤:鞍内软组织肿块,正常垂体信号消失,可有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强化明显。
E、颅咽管瘤
常见的小儿脑肿瘤,也可发生于成人。肿瘤以鞍上为多,也可鞍上、鞍内同时发生。
肿瘤可分囊性、实性和混合型三种,实性多有钙化。
囊性肿瘤含胆固醇结晶时,呈短T1高信号其余类型可为长T1、长T2或等T1、长T2改变。
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壁环行强化
诊断要点
青少年多见,临床表现为高颅压、视力障碍及内分泌改变。
MRI表现多样化,根据病变内成分不同而表现各异。可表现为T1、T2均呈高信号;或T1低、T2高、T1等、T2高;甚至T1、T2均呈等信号。
多可看到正常垂体。
F、转移瘤
脑转移瘤常发生于肺癌、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发病高峰40-60岁,男多于女。幕上转移多见。
病灶多发生于皮-髓交界处,也可限于脑白质内常为多发的实质性肿块,也可有囊变、出血、坏死。
诊断要点
原发肿瘤病史
多发结节病灶
小病灶,大水肿
增强扫描病灶有明显强化
患者年龄偏大
5、脑血管性病变
A、脑梗死
指因血管阻塞而造成的脑组织缺血坏死软化。不同部位的血管梗塞,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按脑梗死发生的时间分为超急性、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陈旧性).
按梗死的部位大小及性质可分为腔隙性、出血性及分水岭脑梗死。
诊断要点
-----异常信号的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同时累及灰质和白质;
-----腔隙性梗塞多发生于双侧基底节、半卵圆中心区、脑干。
-----病灶直径大多在5-15mm之间,大于10m的称为巨腔隙。最大直径可达20-35m
-----病灶多呈圆形、卵圆形或裂缝状.
-----水抑制像显示最佳。
-----患者大多突然发病,有动脉硬化或高血压病史。
B、脑出血
-----脑血管破裂出血或发生渗漏出血所引起。
-----可有高血压(老年人)或血管畸形(青年人)
-----发生在幕上的脑出血约占80%,皮层下10%,脑干、小脑约各占5%。
-----血肿不同时期,MRI表现有很大区别而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脑出血的MRI表现特点:
氧化血红蛋白(OXHB)、脱氧血红蛋白(DEXHB)、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METHB)、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的T1、T2弛豫时间不同而使得MRI表现各异。
出血随时间变化,MRI表现有很大差异。
------细胞内去氧血红蛋白T1低、T2也呈低信号;
-----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T1呈高信号,T2呈低信号;
-----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T1、T2均呈高信号。
诊断要点:
-----急性出血T1WI上病变为等(高场)或高信号(低场),T2WI为低信号,以血肿中心最明显。周围水肿明显。
------亚急性期T1WI为高信号环绕等、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环绕低信号。末期T1、T2均为高信号。
------慢性期T、1T2均为高信号,周围可有低信号环。
C、血管畸形(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动脉瘤:
------囊状动脉瘤由血管起始处或分叉部先天性缺陷所致。多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脑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以及基底动脉。
------MR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流空的低信号。
------有栓子或湍流明显时瘤腔内信号可以增高。
动-静脉畸形:
------最常见的脑血管畸形。由一团动脉、静脉及动脉化的静脉组成。动脉直接与静脉交通,中间无毛细血管。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16-35岁多见。男性稍多于女性。
诊断要点
-----AVM在T1、T2WI上由于快速流空效应,均呈无信号的迂曲成团的畸形血管影,呈葡萄状或蜂窝状。
------AVM有出血时,MRI表现较为复杂,可同时有脑出血的MRI表现。
------MRA对较大的AVM能显示供血动脉、迂曲的血管团和引流静脉
D、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见于老年人,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者发病率增加
-------根据临床和MRI表现,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型。
-------多数(2/3)缓慢起病,少数(1/3)为急性发病。
诊断要点
-------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区对称性月晕状T1低、T2、FIR高信号,以FIR像显示佳。
病变有融合倾向。
-------上述区域及基底节区可伴发腔隙性梗塞。
-------多伴有脑萎缩。
-------临床可有进行性痴呆或精神症状。
7、脑内其他病变及颈面部软组织病变
Alzheimer’s病
以额、颞叶脑萎缩脑室扩大(尤其是脑室扩大明显。
脑白质内可有T2高信号。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
组织学上表现为神经节皱缩、脂褐质沉积、神经元纤缠结、皮层及海马区老年班形成。
脑萎缩
按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和继发。
按部位可分为幕上、幕下、局限性和弥漫性
萎缩不但表现为体积缩小而且脑细胞数量减少,间隙由脑脊液填充
脑脱髓鞘病变
髓鞘是成对的脂蛋白组成的膜样紧密层状结构。当受到损害时,较多的自由水居于成对的脂蛋白膜之中,造成T1、T2时间的延长,使T2加权像上呈现了高信号。
髓鞘病变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
多发硬化
颅内感染性疾病
脑炎——病毒性,化脓性。
脑膜脑炎
脑脓肿
脑囊虫
颅内感染诊断要点:
临床有感染病史,实验室检查有助区分致病菌细菌、病毒、结核或其他。
脑炎主要分布在大脑凸面的皮层,病灶弥漫;病毒脑炎可在白质。
脑脓肿呈厚薄一致的环形强化。
颅脑损伤
脑挫裂伤
为脑组织的器质性损伤,是脑挫伤和脑裂伤的合称。
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和颅内压增高征象及相应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
诊断要点:
明确的创伤史。
软组织血肿对侧部位或局部脑组织T1等、低或高信号、T2高或高低混杂信号,fir高信号。
病灶边缘不清,有占位效应。
外伤性脑梗塞
创伤可造成脑血管的破裂及内膜损伤,同时也可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脑梗塞。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创伤病史,MRI上并无特异性;多发生在白质或基底节区。
硬膜下出血
由直接或间接外伤引起
根椐血肿形成的时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类型。
好发于大脑凸面。
急性或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常有严重的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出现早
诊断要点:
硬膜下血肿呈新月状,可跨越颅缝。
MRI表现T1等、高信号,T2高信号。
脑实质受压,脑沟消失,但异常信号不进入脑沟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为脑血管畸形或脑损伤的并发症。
纵裂池、外侧裂及大脑凸面脑沟内分布。
T1等信号,T2高信号。由于容积效应,T1有时为低信号。
Fir序列显示最佳。
脑损伤性后遗症
脑软化灶
脑萎缩
放射性(脑损伤)脑炎
发生于放射治疗后,表现为受损伤的脑组织T1、T2值延长,以T2加权像显示最好。急性期可有占位效应,慢性期表现为脑萎缩。可在放疗后6个月-7年内发生。
可逆性脑白质病(RPL)
----发生在大脑后部循环区域,如大脑后动脉和椎动脉支配区。子痫、高血压、使用环孢素等抗肿瘤药物,均可引起。
----可以表现为脑出血,也可以是脑水肿。
----致病因素消失后,异常信号可以消失。
----病变常常在枕叶,而不局限在枕叶。
----可以不对称。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最主要是用超声动态观察,MRI可以无创伤的准确、敏感地反应病变的部位、范围和性质。是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缺氧缺血性损伤。是指的足月儿,而不是早产儿。胎龄和损伤是密切相关的。是急性缺氧,不是慢性缺氧。
不完全缺氧时大脑的旁矢状区易受损。
急性完全缺氧,T1像皮层、皮层丅区可见迂曲条状、点状高信号,侧脑室角的前外侧额叶深部可见对称的点状稍高信号;沿侧脑室边缘条带状高信号。这主要是因为缺氧导致了血管扩张,有红细胞和血浆蛋白渗出。
鼻咽腔及鼻窦病变
鼻咽癌
----占鼻咽部恶性肿瘤的98%。
----较小的鼻咽癌在咽隐窝处形成小肿块,T1加权像显示佳。
----由于肿块阻塞咽鼓管,常造成患侧乳突气房内长T1长、T2信号。
----病变可沿肌束、神经血管束以及纤维-脂肪组织界面蔓延,侵犯颅底或颈部
诊断要点:
本病多见于我国南方广东省,男多于女。
临床主要表现为鼻衄、鼻塞、耳鸣、听力减退头疼及颅神经症状。
MRI表现鼻咽部肿块,T2信号无明显增高。病变向深部及临近结构侵犯。乳突内T2高信号
增殖体肥厚:
鼻咽部是上呼吸道炎症的好发部位。MRI显示慢性炎症较好。
儿童的急性炎症可引起扁桃体和增殖体肥大。成人多为慢性炎症引起。
增殖体肥大MRI表现为鼻咽顶壁软组织增厚以致鼻咽腔狭小。
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喉癌
----好发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吸烟、饮酒、空气污染及慢性炎症为可能的发病因素。
----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咽部不适、疼痛,晚期可有血痰。
----MRI表现T1低或稍低信号,T2为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中等强化。
诊断要点:
----本病多发生于50-60岁男性。
----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和咽喉疼痛。
----MRI示喉部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声带受累,周围软组织受累,喉软骨破坏。
----MRI显示早期喉癌以及侵犯范围较CT清楚。
鼻窦病变
炎症、息肉
囊肿
外伤
腮腺病变
腮腺因富含脂肪成分,在SE序列T1及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
腮腺良性肿瘤较恶性常见,又以混合瘤最多
MRI表现为腮腺内圆形或类圆形肿物,界限清楚,信号均匀。T1低信号T2高信号瘤体内可有T2低信号的纤维间隔或钙化。
恶性肿瘤的边缘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多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
颈部软组织病变
甲状腺病变:
甲状腺在MRIT1、T2加权像上表现为较肌肉信号稍高的信号改变。
甲状腺最常见的病变是良性肿瘤--腺瘤。
甲状腺癌不到良性肿瘤的7%。囊肿、弥漫或局限性甲状腺肿在临床上也可看到。
腺瘤可为T1低、等或高信号,T2高信号或低信号。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是一种良性慢性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少见,常容易误诊。
二、脊柱、脊髓
1、脊椎、脊髓常规MRI检查方法
椎管病变的影象学检查,首选MRI。对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内及髓外硬膜外肿瘤都做出定位、定性诊断。GD—DTPA增强扫描可鉴别肿瘤和水肿。
椎体、间盘、韧带的显示MRI也有独到的优势。
脊柱、脊髓损伤MRI可以判定新鲜和陈旧病灶。
A、颈椎扫描位置及序列
-----病人仰卧,颈线圈,下颌骨下缘(即甲状软骨隆凸处)对准线圈中心和磁场中心。
-----选择冠状作定位像,扫矢状T1WI、T2WI,横断扫T2WI。
-----加预饱和带图像可以更清晰。
-----横断位扫描为多片、多角,定位像可单片累加。
B、胸椎扫描位置和序列
----胸椎用体或脊柱线圈,磁场中心、线圈中心和准胸锁关节与剑突连线的中点连为一线。
----选择冠状作定位像,扫矢状T1WI、T2WI,横断扫T2WI。
----加预饱和带图像可以更清晰。
----横断位扫描为多片、多角,定位像可单片累加
C、腰椎常规检查
----患者仰卧,体线圈或平板线圈。磁场中心、线圈中心对准脐上2cm处。下胸或下腰段中心可适当上、下移。
-----选择冠状作定位像,扫矢状T1WI、T2WI,横断扫T2WI。
-----加预饱和带图像可以更清晰。
-----横断位扫描为多片、多角,定位像可单片累加
2、脊柱脊髓MRI检查的技术原则:
常规扫描方位:
----矢状和横断面
需要加扫冠状面
----当病变位于椎管一侧或需要观察椎管两侧对称性时
----观察两侧脊神经根、臂丛等时
层厚和间距
----4-7mm/1mm,常规5mm
?减少运动伪影
----空间饱和技术
3、脊柱MRI检查的其他注意事项:
----矢状面扫描应该是奇数层,应该有正中矢状面;
----横断面扫描范围应该包括整个椎间孔;
----弥漫病变时不要扫描厚层横断面,建议扫描薄层、层间距加大的横断面。
扫描序列主要参数和作用:
T1WI作用:
-----清楚显示解剖结构及发现病灶;
-----增强扫描;
T2WI作用
-----发现病变和观察病灶质地
脂肪抑制像的作用
----抑制脊柱髓腔内脂肪
4、脊柱脊髓病变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A、髓外硬膜下占位
-----椎管内最常见的肿瘤,约占原发椎管内肿瘤的55%。
-----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脊膜瘤为最常见的硬膜下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20--50岁好发,无性别差异;脊膜瘤好发50--60岁女性。
诊断要点:
----肿瘤形态规则,位于脊髓一侧,病变侧肿瘤上下端蛛网膜下腔扩大,脊髓受压向对侧移位。
----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和准确判断病变范围。
B、髓内病变:
----常见的髓内占位病变为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及少见的畸胎瘤。
-----多发硬化、横断性脊髓炎。
----脊髓创伤(挫伤、水肿、软化和胶质增生)。
5、脊柱创伤
-----单纯压缩骨折或爆裂骨折可不同程度引起椎体、间盘、韧带、脊髓及周围软组织的形态、结构、位置及信号的改变。
-----从MRI信号的不同表现可判断脊柱的急、慢性损伤。
6、脊柱及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A、椎间盘突出:
-----突出的髓核压迫硬膜外脂肪、硬膜囊或进入椎间孔内。因为纤维环后缘较前缘薄弱,髓核突出常发生于后方,常见于旁中央型。
------突入椎体形成Schmor‘s结节,向前突出可形成骨桥。
------腰椎好发于腰4-5、腰5-骶1,颈椎好发于颈4-5、5-6,胸椎间盘突出少见,多为黄韧带肥厚。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为神经根或脊髓受压。
-----MRI表现与变性的椎间盘信号相等的软组织影局限性向后方或侧后方伸出。
-----突出的间盘可压迫硬膜外脂肪、神经根及脊髓。
-----椎间盘碎片存在于硬膜外间隙。增强扫描碎片不强化。
7、先天性发育异常
环枕融合畸形、枢椎齿状突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环枢关节半脱位、脊柱裂、低位脊髓(脊髓栓系)、脊髓纵裂、脊髓、脊膜、脂肪膨出等神经管闭合不全性疾病;脂肪瘤、胆脂瘤等畸胎类肿瘤;蛛网膜囊肿、脊髓空洞症等MRI均可清楚显示全貌。
8、感染性病变
脊柱结核是常见的骨关节结核。青年人常见。也可见于10岁以下的幼儿。多见于腰椎,其次为胸腰段。间盘及相邻的椎体受累。病变侵及多个椎体。椎旁可形成软组织脓肿。
化脓性脊柱炎、椎间盘炎较结核少见。
9、脊柱转移瘤
脊柱是骨转移的常见部位。胸椎多见。
多见于老年人。疼痛、病理骨折和继发性截瘫是其常见临床症状。
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为乳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和肾癌,其次是肺癌和鼻咽癌,第三位的是消化道和女性生殖器肿瘤。
椎间盘不受累为鉴别要点。
诊断要点:
多发、跳跃性改变;
易侵犯附件;
软组织肿块局限在破坏的椎体范围内;
椎间盘不受累;
椎体的塌陷多位于中后部;
MRI信号改变呈多样性。扫描
骨与关节
MRI的高度软组织分辨率、多维成像和丰富的扫描序列及信号变化,是X射线和CT无法比拟的。如对早期的骨缺血坏死、膝、髋关节的复杂损伤、关节软骨病变、早期骨髓炎、骨肿瘤的髓腔及软组织侵犯及复杂结构的检查,都是其他影像检查方法不能取代的.
一、扫描位置及常规扫描序列参数、作用介绍;
1、髋关节扫描位置及序列
髋关节用体线圈,中心线为髂前上棘与耻骨连线的中点对准线圈中心和磁场中心。
定位:扫横断以冠状做定位像,应包括整个股骨头。
扫冠状以横断定位,从双侧髋臼前缘开始,应该包括整个股骨头,双侧对称显示,以便比较。
矢状位可以显示股骨头和髋臼的关系,对观察儿童的股骨头软骨病变和成人的缺血坏死很有帮助。
要显示股骨颈全貌,可扫斜矢状位。横断像上扫描线平行于股骨颈长轴。
扫描序列:横断T1WI、T2WI和冠状T1WI是常规扫描层面。必要时加扫冠状T2WI及矢状或斜位像及脂肪抑制像。
2、肩关节定位及扫描方位
用体线圈或肩线圈,肱骨大结节对准线圈中心和磁场中心。
扫描方位:
----横断、斜矢状、斜冠状为常规扫描方位;
扫描定位
?横断位以冠状或矢状定位;从肩峰到关节盂下缘,要包括整个肱骨头及肩峰
?作用:基本扫描方位,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
?斜冠状位:以横断定位,扫描线平行于冈上肌;
?作用:完整显示冈上肌肌腱
斜矢状位以横断做定位像,扫描线平行于关节盂关节面
?作用:显示肩峰和肩袖及周围肌肉肌腱结构
扫描序列
T1WI及T2WI为常规扫描序列。
必要时可加扫脂肪抑制像。
3、腕(手)定位及扫描方法
定位:
用腕线圈或头、颈线圈,尺、桡骨间隙对准线圈中心和磁场中心。
扫描方位:横断、矢状、冠状为常规扫描方位;
扫描序列:T1WI及T2WI为常规扫描序列。必要时可加扫脂肪抑制及GR梯度回波像
扫描定位
横断位以冠状或矢状定位;从尺桡骨远端到近节掌骨基底部,要包括整个腕骨。
作用:基本扫描方位
冠状位:以横断或矢状定位,扫描线平行于腕骨;
作用:基本扫描方位。能够完整显示近排和远排腕骨排列及形态及屈肌腱。
?矢状位以横断或冠状做定位像,扫描线中心要垂直腕骨;在冠状位上扫描线要穿过头状骨包括尺骨茎突到桡骨茎突。
4、膝关节定位及扫描方位
?定位:膝线圈,髌骨下缘对准线圈中心和磁场中心。
?扫描方位:
----矢状、冠状为常规扫描方位;显示髌骨病变要加扫横断位。
膝关节定位
-----扫矢状用横断或冠状为定位像,扫描线在冠状上平行于膝关节长轴,在横断上平行于股骨髁前后缘连线。
-----作用:基本扫描方位,除显示关节结构和髓腔病变外,对半月板、交叉韧带显示佳。
。
-----扫冠状位用横断和矢状做定位像,扫描线应该在横断像上平行于双侧股骨髁前缘连线,矢状中心层面扫描线应该包括整个股骨和胫骨。
-----作用:基本扫描方位,是显示内、外侧副韧带的必扫层面。
----扫横断位以矢状或冠状定位,扫描线垂直于髌骨关节面或与内、外髁关节面连线平行。
-----作用:基本扫描方位。是显示髌骨病变的最佳层面。
5、踝关节(足)定位及扫描方位
?踝或颈、头线圈,踝关节间隙对准线圈中心和磁场中心。
?扫描方位:
----矢状、冠状为常规扫描方位;横断位为附加层面(足的常规层面)
踝关节定位
?扫矢状用冠状或横断做定位像,扫描线覆盖整个关节。
?作用:常规扫描方位。显示跟骨、距骨、舟骨关系和跟腱最佳位。
?扫冠状位用矢状和横断做定位像,扫描线常规要垂直胫-距关节面,也可以根据病变的部位打角度。主要用于显示胫-距关节和距骨。
?作用:基本扫描方位,显示内、外踝、胫-距关节及周围韧带等
扫横断位以矢状或冠状做定位像,扫描线平行于距骨、包括整个蟅跗骨。
作用:踝的基本扫描层面,可以根据病变情况变换扫描角度
二、骨缺血性病变
骨的缺血性病变可分为骨的缺血坏死和骨梗死。缺血坏死是指发生在骨端的骨内细胞成分的死亡及丧失新陈代谢能力。如果发生在骨干称为骨梗死。
可分为原发(特发)和继发两类。原发性骨坏死又称骨软骨炎,好发于发育期的少年儿童;后者好发于成年人。常见于成人的股骨头、股骨髁和肱骨头。距骨头、月骨也可发生。
骨缺血坏死
发病机制多数认为与骨微循环障碍及局部压力增高有关。
股骨头缺血坏死最常见,病变可分V期:I--III期行手术治疗可防止股骨头进一步破坏。
其他部位的缺血坏死病变范围较小,没有股骨头病变严重。
MRI可显示X线不能发现的I-II期病变,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诊断要点:
“双线征”:T1WI像上正常髓腔内高信号区内出现线状低信号,T2WI像上于线状低信号内侧可见一条高信号线。这是缺血坏死的典型早期表现。
股骨头病变严重时,可呈T1WI像上低信号T2WI像高信号或T1WI、T2WI像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改变。
临床表现疼痛、跛行及肌肉萎缩。
需要和一过性股骨头骨质疏松鉴别。
半月板病变
半月板病变的评估主要在矢状面上。有病变时应作冠状来证实。
在MRI图像上有一个与病理模型相关的分级,是根据信号的形态及其与半与板关节面的关系来确定的。分0-III级,0级为正常,I-II级为退变,III级信号为撕裂。
MRI诊断半月板病变有假阴性和假阳性。
隐匿性骨折和骨挫伤及软骨骨折
隐匿性骨折是指常规X线或临床没有发现的骨折在MRIT1加权像上呈线形低信号T2高信号。
骨挫伤是指由于外伤所致的骨髓出血、水肿和骨小粱的微骨折,在T1加权像上呈形态各异的而非线形的低信号,T2高信号。
骨软骨骨折表现为局部缺损或凹陷。
MRI较常规X线和CT能更好地显示这些损伤.
关节韧带及肌肉软组织损伤
韧带损伤可以是急性的外伤引起,也可以是由于慢性退变。在肩部退变损伤更常见;在膝部外伤更常见。
膝关节韧带损伤最重要的是交叉韧带(前交叉较后交叉韧带多见)撕裂。
交叉韧带的撕裂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征象。
内、外侧副韧带、髌韧带、内外侧支持带及肌肉损伤包括断裂及及部分撕裂。
内侧副韧带
?长约10-12cm,宽1-2cm。起自股骨内侧髁,止于胫骨内侧缘。由3层结构组成,表浅层是筋膜,第二、三层为内侧副韧带的浅侧和深层。深层紧贴骨质和内侧半月板。深层与浅层间可见高信号滑囊。
?内侧副韧带损伤分为3级:邻近皮下组织水肿为I级,连续性中断或其内有高信号或滑囊积液为II级,完全断裂者为III级。
滑膜病变
最常见的滑膜病变是炎症--关节腔积液。
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滑膜血管翳、软组织内类风湿结节、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的关节软骨及软骨下区改变,均可显示。
滑膜软骨瘤病在液体衬托下也可显示;
滑膜血管瘤罕见,最常累及膝关节。多位于髌下脂肪垫。有边界,偏向一侧。由于滑膜和软骨的隔离作用,很少引起骨质的改变。以此和其他关节病鉴别。
MRI信号表现与组织学改变密切相关。
膝关节骨关节病
膝关节全身中结构最复杂、所受的杠杆作用最强、发生损伤最多的关节。也是骨关节病最好发的关节。分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可多关节同时发病。
MRI表现半月板退变、关节腔积液、软骨及软骨下骨改变及滑膜增多、增厚等。
在骨关节炎早期,关节软骨表层中的II型胶原首先出现退变增加了关节表面的摩擦作用和对水的通透性。
关节软骨的组成和生物化学成分的持续退变,最终导致软骨内故态物质逐渐丢失,表现为软骨内局部或弥漫的小囊状病灶、表面磨损、纤维化,软骨出现部分或全层缺损。
骨肿瘤、肿瘤样变及软组织肿瘤
大多数的病变,包括良、恶性骨肿瘤,感染、积液、水肿等,都延长了T1、T2驰豫时间,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上为高信号。
MRI对组织的分辨率明显高于常规X线和CT,骨髓腔的浸润、软组织肿块、皮质破坏都较敏感。
恶性骨肿瘤骨髓浸润一般要比X线片和CT片显示的范围大得多。
软组织病变(血管瘤、脉管瘤、纤维瘤等),MRI发现病变敏感,定性困难。
盆腔
------可以精确显示子宫阴道形态、结构异常并进行分类。可以显示子宫大小、宫底部形态、宫角间距、子宫壁组织层次、子宫纵隔以及其他盆腔异常和伴发畸形。
------对卵巢病变可以显示病变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病灶的组织成分等。
------对男性睾丸位置的异常----隐睾也可以清晰显示。
一、扫描定位:
嘱病人膀胱内留中等量尿液,仰卧,体线圈中心对准耻骨联合上2cm,放置于磁场中心。
?横断位以冠状或矢状定位,要包括从耻骨联合到髂骨上缘的整个盆腔。
?作用:基本扫描方位。显示解剖结构
?扫矢状位以横断或冠状位定位,要有一片穿过子宫或前列腺正中。
?作用:基本扫描方位,显示子宫(前列腺)与膀胱的关系等。
?注意:如果病变范围大,扫描层厚不要太厚,可以增大片间隔(gap)来加大扫描范围。
?扫冠状位以横断或矢状位定位,从耻骨联合到骶骨。
?作用:基本扫描方位,显示卵巢、子宫(前列腺)、输精管等。
二、女性盆腔
正常解剖
先天发育畸形
卵巢囊肿
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良性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妇女。可分为单纯性囊肿、卵泡(滤泡)囊肿、黄体囊肿和巧克力囊肿。
单纯性囊肿较多见。单房、薄壁,外表光滑,很少大于6-7cm。卵泡、黄体囊肿可自然消退。
巧克力囊肿是发生于卵巢的子宫内膜周期性出血而形成的单个或多个囊肿。
卵巢畸胎瘤
囊性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占所有卵巢肿瘤的15%-20%。由囊性和实质性两部分组成。直径5-10cm左右,圆形或卵圆形,单房或分房结构。囊内含皮脂样物质、毛发、牙齿、骨、软骨和脂肪组织。
卵巢恶性肿瘤
一类为上皮类肿瘤,最多见,占卵巢恶性肿瘤的85%——90%;另一类起源于生殖细胞,包括恶性畸胎瘤和绒毛膜癌等。
上皮性恶性肿瘤可呈囊性、囊实质性、实质性改变。囊性癌最常见。
可有腹腔、脏器及淋巴结转移。
对早期或缺乏浸润或转移证据的恶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
子宫肌瘤
女性常见的盆腔良性肿瘤。30岁以上发病率为20%
MRI可显示肿瘤的准确位置。根据所在部位可分为3型:壁间、浆膜下和黏膜下。
T1WI呈低信号,T2WI低或高、低混杂信号。
子宫腺肌症
?正常子宫内膜及基质侵入肌壁间形成,伴邻近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肥大。
?21-44%并发子宫肌瘤。
?弥漫型-结合带增厚,≥12mm
?局限型-结合带附近肌层内的类圆形的低信号影,边界欠清,内有散在T1WI、T2WI高信号影。
子宫内膜癌
------MRI不能显示子宫内膜原位癌。
------病变早期:子宫腔内膜增厚;
------生育期》9mm;绝经期》4mm
------肿瘤3cm,T1W等T2W高信号,
------结合带连续性中断,肌层受侵,信号不均匀
-------正常子宫内膜厚度为2-7mm
子宫颈癌
?鳞癌(95%)和腺癌
?影像学的作用--明确是否已侵犯子宫旁及邻近结构。
?MRI显示宫颈增厚,T2W呈高信号
?邻近结构受侵:子宫旁、膀胱、直肠。
?继发性宫内分泌液潴留,积液/血
盆腔及附件炎症
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的炎症,常见有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组织炎和盆腔脓肿.
输卵管炎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器炎症,分急性、慢性和肉芽肿性三种。常同时累及卵巢形成炎性肿块。
三、男性盆腔
正常解剖
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约占整个前列腺组织的75
前列腺增生
增生主要发生在中央叶,外围带可以受压变窄。MRI信号为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改变
前列腺癌
?95%以上的前列腺癌起自与男性激素有关的前列腺外围带,T1W为低信号、T2W偏高信号结节,增强后早期强化.
?早期癌限于包膜内生长,突破包膜后向周围结构侵犯.
?易早期发生骨转移。
?分期:Ⅰ期病灶微小,需活检才能发现,Ⅱ期病灶限于包膜,Ⅲ期突破包膜,Ⅳ期骨及远处转移
膀胱肿瘤
睾丸肿瘤
腹部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一、肝胆胰脾
1、肝脏扫描患者准备及定位
§检查当天患者需要禁食、禁水;
§仰卧,嘱患者放松心情,平静呼吸,也可用腹带固定;但不宜过紧,以免因不舒适而躁动;
§摆放体位时,交代噪声是正在检查扫描,对人体无害;
§对患者做呼吸训练,以便屏息扫描;
§用体线圈,线圈中心、剑突和磁场中心为一线。
§注意:细致而周到的检查前准备和训练已经相当于扫描成功的一半!
扫描定位:
?横断以冠状定位,从肝顶开始,应该包括整个肝脏。
?作用:基本扫描方位,显示解剖结构。
?必要时加扫冠状位,以横断定位。
?作用:显示解剖结构及病灶位置。
2、肝胆脾病变
正常肝脏为一均匀中等信号强度的器官,在T1WI和T2WI像上与胰腺信号相当;在T1WI上肝脏信号高于脾脏,在T2WI上低于脾脏信号。
?肝脏病变: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肝硬化;
?脾脏病变:脾梗死、脾脏包膜下血肿等
?胰腺病变:胰腺囊肿、胰腺癌等
?胆囊及胆道病变:胆囊结石、胆管囊肿、胆管结石等。
A、肝癌
-------肝细胞性肝癌是最常见的肝部恶性肿瘤,占90%以上;
可以分为弥漫型、块状型(直径>5cm)或巨块(直径>10cm)、结节型(直径<5cm)和小癌(直径<3cm)型;
--------MR信号表现:多样,T1WI:42%为低信号,24%为等信号,34%为高信号;T2WI: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占约90%,(信号强度大约与脾脏相似)。另外,镶嵌征、包膜征或晕圈征及血管受累(受压移位)也是肝癌特征性改变。
C、肝转移瘤:
-------肝脏是最常见的转移器官。是胃、结肠和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器官。病变的数目和形态多变,常为多发性、散在性结节。MRI表现可以多种多样,圆形或卵圆形、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晰的T1WI低、T2WI中等高信号。有原发病史可资鉴别。
D、肝血管瘤和肝囊肿:
------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
------形态各异—血管瘤形态不规则、有分叶;囊肿多为圆形,边缘光滑锐利;
------信号改变不同----T1像上血管瘤较囊肿信号高,病灶内信号前者欠均匀;
------在TE大于ms的重度T2像上囊肿信号高于血管瘤;
E、肝硬化
------肝硬化是以广泛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一组慢性肝病。肝炎、酒精、慢性药物中毒、淤胆、淤血等均可造成。
------MRI可以反映病理形态学的改变:体积缩小或增大、各叶之间比例失调、肝裂增宽、肝表面结节状或波浪状。肝外改变可见腹水、肝外门脉扩张、脾大、门脉与体循环之间侧支形成
脾脏病变:较少见,常见外伤性破裂引起的包膜下出血,脾梗死也可见到。
胰腺病变:
-------由于呼吸和大血管搏动伪影及MRI的空间分辨率低,低场做胰腺检查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在螺旋CT普及的今天,可以很容易做增强扫描的三期检查,所以,MRI在胰腺疾病的检查上,不是首选检查方法。但由于可以做无创伤的胰胆管水成像,所以可以和其他影像结合来诊断胰腺疾病。
胆囊和胆道病变
胆囊和胆道病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
由于超声检查简便易行,一直是首选方法;
MRI的优势在于可以做无创伤的MRC,作用接近PTC和ERCP,所以受到重视。
3、肾及肾上腺
检查定位;
仰卧,嘱患者放松心情,平静呼吸,
对患者做呼吸训练,以便屏息扫描;
用体线圈,线圈中心、剑突和脐连线中心对准磁场中心。
注意:如果有肾盂积水或输尿管扩张需要做MRU检查,需要肌肉注射或口服速尿,大量饮水30分钟后检查。
扫描定位:
横断以冠状定位,从左肾顶开始,应该包括整个双侧肾脏。
作用:基本扫描方位,显示解剖结构。
冠状以横断定位,应该包括整个双侧肾脏。
肾上腺病变
?由于肾上腺和肾脏位于有丰富脂肪组织的肾筋膜囊内,天然对比好,虽然肾上腺体积较小,只要选择适当的序列和层厚,病变既可显示。
?正常肾上腺无论在什么序列上均为中等信号,右侧为“人”形或“Y”形,左侧为三角或倒”V“;
?肾上腺腺瘤: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T1WI信号与肝脏相近,T2WI略高于肝脏的低信号改变.
肾脏病变
?肾囊肿:常见的位于肾皮质内的良性囊性病变;常多发,大小不一,呈边缘光滑的长T1、长T2信号;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错构瘤:如果肿瘤以脂肪组织为主,T1WI为高信号改变,对无脂肪成分的实质性肿瘤,T2WI像上的低信号改变可以和T2WI高信号的肾癌鉴别;
?肾癌:是最常见的肾脏肿瘤。MR信号多样,大多与相邻的肾脏实质信号差别不大,动脉早期强化是特征性改变。
?肾结石、积水等病变
胸部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一、胸部定位
?仰卧,体线圈,双侧乳头连线上2CM对准线圈和磁场中心;
?扫描定位:
-----横断以冠状和矢状定位;包括双侧肺尖及膈顶;
-----冠状以横断和矢状定位;应该向足侧倾斜10-15°,以显示气管及分叉;
-----矢状以横断和冠状定位,片数最好是奇数,可以显示胸椎全貌。
二、肺部病变
由于肺内质子密度很低,T1、T2弛豫时间很短,所以信号很低;肺部血管的流动造成信号丢失,呼吸及心跳运动都会影响到图像质量,所以图像分辨率低,缺乏对比,使其在肺部检查中一直受到限制。对肺部病变首选X线及CT。
但对肺癌的分期、肺内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区分肿块和肺不张及胸廓入口和膈肌附近病变的定位很重要,有明显优势。
三、纵隔病变
MRI的多轴位成像对纵隔病变的性质鉴别很有帮助,对纵隔肿块与周围脏器的关系都可以清楚显示。由于纵隔大血管流空效应通常无信号,故血管管腔与纵隔内高信号脂肪形成鲜明对比。中等信号的淋巴结显示清楚明确。
对胸腺瘤、淋巴瘤、肿大淋巴结等显示效果佳。
四、胸壁及胸膜病变
正常胸膜为一薄层浆膜,MR上不能显示。当胸膜病变引起增厚时,往往显示良好。MRI可以显示胸壁肿瘤、胸腔积液;多方向成像可以显示胸壁受累全貌。
五、心脏大血管MRI成像
?由于彩色多普勒的普及,低场核磁只能反映心脏大血管形态学改变的功能已经被更方便、快捷、价格合理的彩超所取代。
?但由于磁共振图像的可重复性可以对多次图像进行比较观察,所以对夹层动脉瘤等,磁共振仍然是重要的检查方法。
六、乳腺病变
?正常的乳腺组织呈T1低、T2稍高信号。仅凭MRI平扫(高场1.5T)与钼靶和B超的诊断价值没有明显区别。而增强扫描就有明显优势。
?常规MRI扫描序列:T1WI、T2WI,加强扫描用33秒的梯度回波,常规剂量,10S内团注。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