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陈旧性膝内侧半月板损伤 > 预防治疗 >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骨伤类脱位整复技术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骨伤类脱位整复技术



北京治疗皮炎好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1252.html

杏林课堂改版了,视频可以点播看

为了方便广大杏林学苑用户观看学习课程,杏林学苑技术团队特地打造了一套全新的在线学习课程,大家可根据自己特长选择相应课程学习,随时随地点播学习,每周一会上传新视频,祝您高效快速的提高诊疗技术。

观看方法: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进入系统,选择相应课程进行

⊙编辑:杏林君

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历代有脱臼、出臼、脱骱、脱髎、骨错等多种称谓,多发生在活动范围较大、活动较频繁的关节。脱位整复(复位)技术是应用手法技巧、恢复受损关节正常解剖关系及功能的一套治疗技术。

一、基本复位技术

(一)拔伸牵引

克服脱位周围肌肉的痉挛性收缩,起到“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作用。复位时一般先顺上肢畸形方向牵引,然后逆伤力方向牵引复位。牵引过程中可同时施以屈伸、收展、旋转等手法。也可采用持续皮肤或骨骼牵引、悬吊牵引,使关节松解后复位。

(二)屈伸回旋

如脱位后骨端被撕裂的关节囊、韧带或肌腱组织卡锁,单纯施以拔伸牵引难以复位,应采用本法。复位前注意明确受伤机制,以逆损伤机制而施行。

(三)提按端挤

采用骨伤提按、端挤、捺正等手法复位,主要用于纠正脱位骨端的前后或侧方移位,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其他手法综合使用。

(四)足蹬膝顶

在充分牵引的基础上,通常一个人操作,采用足蹬法、或膝顶法进行复位,常用在肩、肘关节脱位以及髋关节前脱位。

(五)杠杆支撑复位

本法是利用杠杆为支撑点,力量较大,多用于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采用一长约1m、直径为4~5cm圆木棒,中间部位以棉垫裹好,置于患侧腋窝,两助手上抬,术者双手握住腕部,并外展40°向下牵引,解除肌肉痉挛,使肱骨头摆脱盂下的阻挡而复位。整复陈旧性关节脱位,需增大肩关节外展角度,使肩部各方面活动范围广泛,以松解粘连。本法因支点与牵引的对抗力量较大,活动范围亦较广,如有骨质疏松和其他并发症应慎用,并注意勿损伤神经及血管。

此外,尚有椅背复位法、梯子复位法等,均属同杠杆支撑复位法。

二、常见脱位的复位技术

(一)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亦称肩肱关节脱位,古称“肩胛骨出”、“肩膊骨出臼”或“肩骨脱臼”。肩关节是全身关节脱位中最常见的部位之一,好发于0~50岁之间的男性。根据脱位的时间长短和脱位次数的多少,可分为新鲜性、陈旧性和习惯性脱位三种。根据脱位后肱骨头所在的部位,又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两种,而前脱位又可分为喙突下、盂下、锁骨下脱位,其中以喙突下脱位最多见。

多选用手法复位伤肢悬吊固定治疗。并辅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内服外用。常用手法:拔伸牵引、足蹬膝顶、屈伸回旋、提按端挤、杠杆支撑复位、椅背复位法等。

对新鲜肩关节脱位,只要手法应用得当,一般都能成功。陈旧性脱位在1个月左右者,关节内外若无钙化影,亦可采用手法复位。复位以前脱位为例:

1.牵引推拿法:患者仰卧,用布带绕过胸部,一助手向健侧牵拉,另一助手用布带绕过腋下向上向外牵引,第三助手紧握患肢腕部向下牵引,向外旋转,并内收患肢。三助手同时徐缓、持续不断地牵引,可使肱骨头自动复位。若不能复位,术者可用一手拇指或手掌根部由前上向外下,将肱骨头推入关节盂内。第三助手在牵引时,应多作旋转活动,一般均可复位。

.手牵足蹬法:患者取仰卧位,以右肩为例,术者立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右膝伸直用足蹬于患者腋下,用力牵拉伤肢,持续1~3分钟,先将伤肢外展、外旋,后内收、内旋,患处如有滑动回纳感,即表明复位成功。

3.拔伸托入法:患者取坐位,第一助手立于患者健侧肩后,两手斜形环抱固定患者作对抗牵引,第二助手一手握肘部,一手握腕上,将伤肢向外下方牵引,牵引由轻而重,持续~3分钟。术者立于患肩外侧,两手拇指压其肩峰,其余手指插入腋窝内,在助手对抗牵引下,术者将肱骨头向外上方钩托端提,同时第二助手逐渐将患肢向内收、内旋位牵拉,直至肱骨头有回纳感觉,既已复位。

4.拔伸膝顶法:患者坐凳上,助手双手按住并固定患者的肩部,术者站于患肢外侧,一脚踏在患者坐凳的外侧,膝部垫入患肢腋下,术者一手置于膝上托住患者腋下肱骨头,另一手握住患肢前臂用力向下作拔伸牵引,牵引中术者用力外展、外旋上肢,再以膝盖为支点一手下压内收伤肢,另一手顺势端提肱骨头,即可复位。如患者肩部肌肉发达,也可以另一名助手进行患肢牵引复位,术者双手在腋下端提配合膝顶复位。

5.牵引回旋法:患者取坐位,助手一人立于其后,用手按住患者双肩。术者立于患侧,用一手臂从肩部后侧穿过腋下,屈肘90°,握住其腕部,用另一手握住患者肘部。术者两手臂协同用力,轻轻摆动患肢,然后术者握肘部之手先用力向下牵拉,当肱骨头被牵下松动时,置于腋下的手臂用力向外上拉肱骨上段,此时握肘部之手向上推送伤臂,当有滑动感时,即表明复位成功。

6.椅背复位法:患者坐在靠背椅上,将患肢放在椅背后侧,腋肋紧靠椅背,用棉垫置于腋部,保护腋下血管、神经,一助手扶住患者和椅背,术者握住患肢,先外展、外旋牵引,再逐渐内收,并将患肢下垂,然后内旋屈肘,即可复位成功。此法是应用椅背作为杠杆支点整复肩关节脱位的方法,适用于肌力较弱的肩关节脱位者。

7.悬吊复位法:患者俯卧床上,患肢悬垂于床旁,根据病人肌肉发达程度,在患肢腕部系布带并悬挂~5kg重物(不要以手提重物),依其自然位持续牵引15分钟左右,多可自动复位。有时术者需内收患肩或以双手自腋窝向外上方轻推肱骨头,或轻旋转上臂,肱骨头即可复位。此方法安全有效,对于老年患者尤为适宜。

1.复位后采用胸壁绷带或三角巾悬挂固定,将患侧上臂保持在内收、内旋位,肘关节屈曲90°左右,固定时间~3周。

.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向后滑脱、肱骨外科颈骨折、关节盂大块骨折、肱骨大结节骨折等,手法复位不能成功者;或脱位合并血管、神经损伤,临床症状明显者;或陈旧性、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者,需行切开复位治疗。

(二)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脱位是最常见的脱位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儿童与老年人少见。肘关节脱位根据桡尺近侧关节与肱骨远端所处的位置可分为后脱位,前脱位,侧方脱位及骨折伴脱位等。按发病时间,可分为新鲜脱位及陈旧脱位。

多选用手法复位伤肢悬吊或夹板外固定治疗。并辅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内服外用。

常用手法:提按端挤捺正、屈伸回旋、拔伸牵引法等。

新鲜肘关节脱位应以手法复位为主,宜早期复位及固定。并发骨折者,应先整复脱位,然后处理骨折。麻醉的选择,原则上应使复位在肌肉高度松弛及无疼痛感觉下进行。陈旧性脱位应力争手法复位。复位方法以肘关节后脱位为例:

1.拔伸屈肘法:患者取坐位,助手立于患者背侧,以双手握其上臂,术者站在患者前面,以双手握住腕部,置前臂于旋后位,与助手对抗牵引,3~5分钟后,术者以一手握腕部保持牵引,另一手的拇指抵住肱骨下端向后推按,其余四指置于鹰嘴处,向前端提,并缓慢地将肘关节屈曲,若闻及入臼声,则已复位。

.膝顶复位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侧前面,一手握其前臂,一手握住腕部,同时一足踏在凳面上,以膝顶在患侧肘窝内,先顺势拔伸,然后逐渐屈肘,若有入臼声,即为复位成功。

3.环抱推捺法:患者取坐位,助手握患肢前臂并做牵引,术者站在患者患侧身后,双手拇指分别按住尺骨鹰嘴处,双手其他手指重叠环抱在肘前窝,压住肱骨远端。复位时术者双手拇指用力向前推捺,余指将肱骨远端向后端提,同时助手在牵引下,逐渐屈曲肘关节,即可复位。

1.复位后将患肘屈曲90°前臂中立位三角巾悬挂固定,软组织损伤严重者可用夹板或石膏等外固定,固定时间~3周。

.复位手法忌粗暴,注意预防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

(三)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又称“牵拉肘”,俗称“肘错环”、“肘脱环”。多发生于5岁以下幼儿,1~3岁发病率最高,是临床中常见的肘部损伤。

多选用手法复位伤肢悬吊治疗。

常用手法:屈伸回旋、拔伸牵引法等。

嘱家长抱患儿坐位,术者面对患儿而坐,一手握伤肘,以拇指于肘中部向外、向后捏压脱出之桡骨头;同时用另一手握持伤肢腕部,并向下适当用力牵拉,使前臂旋后,然后屈肘,使其手触及伤侧肩部,即可听到轻微的入臼声,复位即告成功,患儿疼痛立即消失,即能屈伸伤肢。若复位未成,可使患儿前臂旋前,然后屈肘回旋前臂复位。

复位后不需要外固定,可用颈腕吊带或三角巾悬吊前臂~3天。嘱其家长避免用力牵拉伤臂,为小儿穿脱衣服时多加注意,以防反复发生而形成习惯性脱位。

(四)月骨脱位

月骨脱位是腕骨脱位中最常见者。多由间接外力引起,手掌着地摔伤,腕部处于极度背伸位,自上而下之重力与自下而上的地面反作用力,使桡骨远端诸骨与头状骨相挤压,桡骨与头状骨之间的掌侧间隙增宽,头状骨与月骨间的掌侧韧带与关节囊破裂,月骨向掌侧脱位,又称月骨前脱位。如月骨留于原位,而其他腕骨完全脱位时,称为月骨周围脱位。

多选用手法复位夹板等外固定治疗。并辅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内服外用。

1.手法复位:患者取坐位,肘关节屈曲90°,腕部极度背伸,第一助手握肘部,第二助手握手指,对抗牵引,在拔伸牵引下前臂逐渐旋后,持续牵引3~5分钟后,术者两手握住腕部,向掌侧端提,使桡骨与头状骨之间的关节间隙加宽,然后用两拇指尖推压月骨凹面的远端,迫使月骨进入桡骨与头状骨间隙,同时嘱第二助手逐渐使腕关节掌屈,术者指下有滑动感,且患手中指可以伸直时,说明复位成功。

.针拨复位法:手法复位不成功者,可采用此法。麻醉后,用细的骨圆针,在无菌及X线透视下,自腕掌侧把钢针刺入月骨凹面的远端,在腕背伸对抗牵引下,向背侧顶拨,使月骨凹形关节面与头状骨相对,同时嘱助手由腕背伸位牵向掌屈位即可复位,并在X线透视下明确复位。

3.骨牵引法:陈旧性月骨脱位因桡骨与头状骨间隙为肉芽组织或纤维组织所填充,手法复位不易成功,可试行骨牵引法,即在尺骨鹰嘴及第4掌骨颈各穿一钢针,对向牵引~3天后,再采用上述手法复位。

1.复位后,用塑形夹板或石膏托将腕关节固定于掌屈30°~40°,1周后改为中立位,再固定周。

.复位中注意防止正中神经和屈指肌腱损伤。手法复位失败,可切开复位,如月骨发生缺血坏死或合并创伤性关节炎者,可考虑月骨切除。

(五)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脱位

掌指关节脱位是指近节指骨基底部脱离掌指关节向背侧移位,或掌骨头向掌侧移位。掌指关节脱位以拇指掌指关节脱位最多见,其次为食指掌指关节脱位,第3~5掌指关节脱位少见,多为背侧脱位,侧方和前脱位少见。

指间关节仅能作屈、伸运动,关节囊的两侧有副韧带加强,脱位的方向多为远节指骨向背侧移位,或内、外侧移位,前方脱位极为罕见。

多选用手法复位夹板或屈指外固定治疗。并辅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内服外用。

掌指关节脱位:患者取坐位,助手固定患侧手腕部。术者一手握持伤指,并用拇、食二指捏住近节指骨,顺势牵引;同时用另一手握住手掌,并用拇指向背侧推按脱位的掌骨头。两手配合逐渐屈曲伤指的掌指关节,使其复位。

指间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比较容易,术者双手握持伤指,适当用力牵引,再轻度用力屈曲或扳正侧偏之手指,即可复位。

1.复位后用绷带卷置于手掌心,保持掌指关节屈曲位固定,固定患指于轻度对掌位1~周。近侧指间关节脱位合并侧副韧带损伤或撕脱性骨折者,应将关节固定于伸直位3周,以防韧带挛缩。

.若合并骨折,导致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后不能维持对位者,及合并侧副韧带断裂者,需要手术治疗。

(六)髋关节后脱位

髋关节脱位常为强大暴力造成,故患者多为活动力强的青壮年男性。在髋关节的所有动作中,除屈曲外,髂股韧带均保持一定紧张状态。髋关节脱位时,即以此韧带为支点,使患肢保持特有的姿势;而在整复髋关节脱位时,亦利用此韧带为支点复位。根据脱位后股骨头处在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前、后位置,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及中心性脱位,临床上以后脱位多见。

多选用手法复位结合伤肢牵引、制动等治疗。并辅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内服外用。

整复方法新鲜脱位,一般以手法闭合复位为主;陈旧性脱位,力争闭合复位;脱位合并髋臼缘骨折,一般随脱位的整复,骨折亦随之复位;合并股骨干骨折,先整复脱位,再整复骨折。

1.屈髋拔伸法:患者仰卧于木板床或铺于地面的木板上,助手以两手按压髂前上棘固定骨盆。术者面向病人,弯腰站立,骑跨于患肢上,用双前臂、肘窝扣在患肢腘窝部,使患肢屈髋、屈膝各90°。先在内旋、内收位顺势拔伸,然后垂直向上拔伸牵引,使股骨头接近关节囊裂口,略将患肢旋转,促使股骨头滑入髋臼,当听到入臼声后,再将患肢伸直,即可复位。

.回旋法:患者仰卧,助手以双手按压双侧髂前上棘固定骨盆,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另一手以肘窝提托腘窝部,在向上提拉牵引的基础上,将大腿内收、内旋,髋关节极度屈曲,使膝部贴近腹壁,然后将患肢外展、外旋、伸直。在此过程中听到入臼声,复位即告成功。因此法的屈曲、外展、外旋、伸直是一连续动作,形状恰似一个问号“?”(左侧)或反问号(右侧),故亦称为划问号复位法。

3.拔伸足蹬法:患者仰卧,术者两手握患肢踝部,用一足(左髋脱位用左足,右髋脱位用右足)外缘蹬于坐骨结节及腹股沟内侧,手拉足蹬,身体后仰,协同用力,两手可略将患肢旋转,即可复位。

4.俯卧下垂法:患者俯卧于床缘,置骨盆于床沿,双下肢完全置于床外。健肢由助手扶持,保持在伸直水平位;患肢下垂,助手用双手固定骨盆,术者一手握其踝关节上方,使屈膝90°,利用患肢的重量向下牵引,用另一手加压于腘窝,增加牵引力,在牵引过程中,术者可轻旋患侧大腿,使其复位。

(七)髋关节前脱位

1.屈髋拔伸法:患者仰卧于铺于地面的木板上,一助手将骨盆固定,另一助手将患肢微屈膝,并在髋外展、外旋位渐渐向上拔伸至屈髋90°;术者双手环抱大腿根部,将大腿根部向后外方按压,可使股骨头回纳入髋臼内。

.侧牵复位法:患者仰卧于木板床上,一助手以两手按压两髂前上棘固定骨盆,另一助手用一宽布绕过大腿根部内侧,向外上方牵拉,术者两手分别扶持患膝及踝部,连续伸屈患髋,在伸屈过程中,可慢慢内收内旋患肢,即可入臼复位。

3.反回旋法:其操作步骤与后脱位相反,先将髋关节外展、外旋,然后屈髋、屈膝,再内收、内旋,最后伸直下肢,即可复位。

(八)髋关节中心性脱位

1.拔伸扳拉法:适用于移位的较轻患者。患者仰卧,一助手握患肢踝部,使足中立,髋外展约30°,在此位置下拔伸旋转;另一助手把住患者骨盆对抗牵引。术者立于患侧,先用宽布带绕过患侧大腿根部,一手抓住布带向外拔拉,另一手推骨盆向健侧,即可将内移之股骨头拉出。触摸大转子,与健侧相比,两侧对称,即为复位成功。

.牵引复位法:适用于股骨头突入骨盆腔较严重的患者。患者仰卧位,患侧用股骨髁上牵引,重量8~1kg,可逐步复位。若复位不成功,可在大转子部前后位用骨圆针贯穿,或在大转子部钻人一带环螺钉,作侧方牵引,侧牵引重量5~7kg。在向下、向外两个分力同时作用下,可将股骨头牵出。

(九)膝关节脱位

膝关节脱位较少见,好发于青壮年。因膝关节内外有坚强的韧带结构维护其稳定性,故只有在遭受强大暴力才会造成脱位,同时还会并发韧带、半月板损伤,或伴有骨折甚至神经、血管的损伤。根据脱位后胫骨平台所处位置及暴力作用方向,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内侧脱位、外侧脱位和旋转脱位,其中前脱位最常见,内、外侧及旋转脱位较少见。

多选用手法复位伤肢夹板、石膏等外固定治疗。并辅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内服外用。

膝关节脱位属急症,一旦确诊,即应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

复位一般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一助手双手握住患肢大腿,另一助手握住患侧踝部及小腿作对抗牵引,保持膝关节半屈位置,术者用双手按脱位的相反方向推挤或提托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如有入臼声,畸形消失,即表明已复位。复位后,将膝关节轻柔屈伸数次,检查关节间是否完全吻合,并可理顺被卷入关节间的关节囊、韧带和移位的半月板。复位中一般均不主张在过伸位直接按压胫骨上端向后,以免引起或加重腘部血管、神经损伤。

1.复位后膝关节加压包扎,用长腿夹板或石膏托屈曲0°~30°位固定6~8周。

.如有血管损伤表现,在复位后未见恢复,应及时进行手术探查。神经损伤如为牵拉性,则多可自动恢复,可先行观察处理。若韧带、肌腱或关节囊嵌顿而妨碍手法复位,应早期手术复位。神经或韧带断裂,应早期手术修复。

(十)髌骨脱位

髌骨脱位多数是由于骨及软组织缺陷,或暴力致股内侧肌及扩张部撕裂,造成髌骨向外侧脱出。髌骨向内脱位者少见,多是特殊暴力作用下的结果。当股四头肌腱或髌韧带断裂,可向下或向上脱位。

多选用手法复位伤肢夹板等外固定治疗。并辅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内服外用。

患者取仰卧位。外侧脱位时,术者站于患侧,一手握患肢踝部并使膝关节微屈,另一手拇指按于髌骨外侧,使患膝在微屈状态下逐渐伸直的同时,用拇指将髌骨向内推挤,使其越过股骨外髁而复位。复位后,可轻柔屈伸膝关节数次,检查是否仍会脱出。

1.复位后在髌骨外侧加一压力垫,采用长腿石膏托或夹板屈膝0°~30°位固定~3周;若合并股四头肌扩张部撕裂,则应固定4~6周。复位固定后,早期避免负重下蹲,以免再发生脱位。

.外伤性脱位有严重的股四头肌扩张部或股内侧肌撕裂及股四头肌腱、髌韧带断裂等,均应做手术修补。习惯性脱位,多需手术矫正伸膝装置力线。

(十一)踝关节脱位

因距骨体处于骨性踝穴中,且周围有坚强的韧带包绕,稳定性较高,故单纯踝关节脱位极为罕见,多合并有骨折及下胫腓联合损伤。踝关节脱位有内脱位、外脱位、前脱位和后脱位,临床以后脱位最多见。

多选用手法复位夹板、石膏等外固定治疗。并辅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内服外用。

在腰麻或硬脊膜外麻醉下复位。患者屈曲膝关节,助手握持固定患肢小腿,术者一手持足跖部,一手握足跟部,用力对抗牵引。

踝关节内脱位者,牵引下先将足极度内翻扩大畸形,足踝背伸,同时以两手拇指将内踝下骨突起处用力向外按压,一手余指环握踝部外侧向内对抗,即可复位;踝关节外脱位者与内脱位相反,牵引下将足极度外翻扩大畸形后,两手拇指将外踝下骨突处用力向内按压,一手环握踝部内侧向外端提,即可复位;踝关节前脱位者,术者一手握踝部由后向前端提,另一手握足跖部在牵引下将足跖屈,用力向后推压距骨,即可复位;踝关节后脱位者,术者一手握踝部由前向后按压,另一手握足跖部在牵引下将足背伸并向前提拉距骨,即可复位。

1.复位后夹板或石膏托固定3~4周;合并骨折者,固定4~8周。踝关节内脱位者将踝关节固定于内翻位;踝关节外脱位者固定踝关节于外翻位;踝关节前脱位者,固定踝关节在稍跖屈的中立位;踝关节后脱位者固定踝关节于背伸的中立位。

.合并有踝部严重骨折、下胫腓联合损伤及韧带断裂者,复位后须行内固定治疗。

(十二)跖跗关节脱位

跖跗关节由第1~3跖骨与第1~3楔骨及第4、5跖骨与骰骨组成,是足横弓的重要组成部分,损伤后若恢复不完全,将影响足的功能。临床中以第1跖骨向内脱位,第~5跖骨向外、向背侧脱出为多见,可两者单独发生或同时发生。

多选用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等外固定治疗。并辅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内服外用。

通常患者受伤时间较短,肿胀不重及足部软组织张力不大时,可试行闭合复位。手法复位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患者仰卧,膝屈曲90°,一助手握踝部,另一助手握前足作对抗牵引,术者站于患侧,按脱位类型以相反方向,用手直接推压跖骨基底部使之回复。如第1跖骨向内,第~5跖骨向外,则用两手掌对向夹挤,将脱出分离的跖骨推向原位。

1.跖跗关节脱位整复后容易再脱位,复位后夹板或石膏托固定踝关节于背伸90°中立位6~8周,并注意维持足弓部的支撑。

.合并有严重骨折,及复位后极不稳定者,需行内固定治疗。

(十三)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脱位

跖趾关节脱位,是指跖骨头与近节趾骨构成的关节发生分离。临床上以第1跖趾关节向背侧脱位多见。近节趾骨与远节趾骨间关节发生脱位者,称趾间关节脱位,好发于足拇趾与小趾。

多选用手法复位夹板、石膏等外固定治疗。并辅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内服外用。

跖趾关节脱位:一助手固定踝部,术者一手持足拇趾,或用绷带提拉拇趾用力牵引,一手握前足,先用力向背牵引,加大畸形,然后握足背的拇指用力将脱出的趾骨基底部向远端推出,当滑到跖骨头处,在维持牵引下,将足趾迅速跖屈,即可复位。

趾间关节脱位:术者一手握踝部或前足,一手捏紧足趾远端,牵引拔伸后结合端挤、按压等手法即可复位。如有关节囊、籽骨等嵌入而影响复位,再结合回旋屈伸法多可复位。

1.跖趾关节脱位整复后,以夹板或石膏固定跖趾关节伸直位~3周。趾间关节复位后可以夹板或邻趾固定法固定。

.跖趾关节脱位偶有因籽骨嵌入关节而致闭合复位不成功者,或陈旧性脱位导致爪状趾畸形及创伤性关节炎等,需要手术治疗。

三、禁忌症

1.开放性脱位;

.病理性脱位;

3.陈旧性脱位关节僵硬伴有严重骨质疏松者;

4.伴有严重血管、神经损伤;

5.多次手法复位失败者;

6.患者无法配合、或耐受手法复位治疗,及复位后无法将关节维持稳定者。

四、注意事项

手法复位操作时,术者与助手应熟悉病变,手摸心会,通过手法触摸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来辨明脱位的程度、方向、性质等。熟悉手法操作步骤,密切配合,动作宜缓慢、轻柔、灵活、持续,避免粗暴、反复的复位。复位前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取得良好地配合。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止痛或麻醉,原则上应使手法复位在肌肉高度松弛及无疼痛感觉下进行。选择有效的复位手法,伴有骨折者,可先复位脱位,再行正骨治疗。

固定是脱位整复后巩固疗效的重要措施之一,复位后需将肢体固定在功能位或关节稳定的位置上,这也利于减少出血,促进损伤组织迅速修复,并可预防脱位复发等并发症发生。拆除外固定或取消制动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及功能锻练,促进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

本文来源:《中医医疗技术手册》。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并注明转自杏林学苑(xinglinxy)。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maw.com/yfzl/134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