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陈旧性膝内侧半月板损伤 > 疾病表现 > 同时还能够恢复关节面的连续性

同时还能够恢复关节面的连续性



这充分说明了膝关节外科微创化的发展趋势,也正是在这种趋势下,运动医学从关节外科和创伤骨科中脱颖而出,并获得了长足发展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李晗等将步态分析技术应用于髌骨骨折术后疗效评估发现,髌骨骨折术后疗效不满意组患者术后3个月健侧与患侧各区域足底峰值压力分布大为不同,第1、2、4、5跖骨区及足跟内侧区足底峰值压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5),并对产生这种原因的机制进行了分析

自heineck于1909年报告手术治疗1100例髌骨骨折患者的良半月板损伤康复时间好疗效后,手术治疗才成为髌骨骨折治疗的主流趋势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学者们对髌骨骨折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选择仍存在争议

髌骨骨折——仍未解决的争议

1877年lister首次报告实施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手术,在这一时期髌骨完全切除术应用非常广泛,但这一手术是否有必要的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

-->

20世纪30年代,watson—jones等几位著名骨科专家曾一度支持对髌骨粉碎性骨折行髌骨完全切除术,认为术后膝关节的功能并没有明显减弱尽管很多学者都撰文指出了髌骨完全切除术的优点,但仍有一部分学者对其长期疗效提出了质疑

但随着手术技术和固定方法的不断改进,目前支持内固定手术的观点已成为主流尽管如此,仍有少数患者在骨折粉碎严重且关节面已不可半月板损伤贴什么药能修复时需行髌骨完全切除术;对于髌骨上、下极粉碎性骨折,无法解剖复位时需行髌骨部分切除术(髌骨部分切除术指至少保留髌骨近端或远端1/3的手术)

半月板可从其周围关节囊和滑膜的毛细血管网获得血供,这些毛细血管网由起源于胭动脉的膝内侧动脉、膝外侧动脉和膝中动脉的分支构成,但只有内侧半月板外周部分的10%~30%及外侧半月板相应部位的10%-25%才能从这个毛细血管网中获得直接血供,这些解剖特点决定了膝关节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后自身修复能力较弱

江东等针对目前半月板缝合术前、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3度信号的形态学特点、信号强度变化对半月板术后愈合情况的诊断困惑这一难题,对39例半月板缝合术后膝盖半月板损伤图片1年以上的患者再次行关节镜下探查,将精确的关节镜下病理改变和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后指出:若缝合术后半月板mri 3度信号深度较浅、宽度较窄、强度较弱,则提示半月板已经愈合;若缝合术后半月板mri 3度信号强度明显大于术前,则提示半月板有未愈合的可能

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微创化治疗

这既可保留髌骨的杠杆作用,避免伸膝力量的降低,又能保证髌骨关节的光滑,减少膝关节退化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恢复关节面的连续性,充分发挥保留髌骨在膝关节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这将对影像科医生和临床医生通过mri检查来判断半月板缝合术后是否愈合大有裨益,有利于未来以无创的检查方式替代关节镜下探查等其他有创方法,从而使广大患者真正获益陈旧性膝内侧半月板损伤

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及髌骨构成,为人体最大且构造最为复杂的关节,其损伤机会亦较多我国膝部损伤患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在外科手术微创化趋势的推动下,膝部损伤、尤其是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方式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已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模式转变为关节镜下微创治疗,且与计算机导航、ct三维重建及同种异体移植等新技术、新方法紧密结合,提高了治疗效果

而且他们在临床研究中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及止点覆盖良好,为acl个体化解剖重建指明了方向

李旭等对24例行髌骨完全切除术的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平均17.3年(1 1-26年)的随访,这份资料在国内目前的随访环境下显得非常难能可贵他们通过对24例患者的健侧与患侧进先天性半月板损伤行对比研究后发现,患侧股四头肌肌力及膝关节功能可以恢复至与健侧相当的水平,但会加速健侧膝关节发生退变,认为髌骨粉碎性骨折行髌骨完全切除术需慎重

目前对于髌骨粉碎性骨折,行髌骨完全切除术、部分切除术和内固定术的临床研究文献存在病例数偏少、随访时间偏短的缺点,因此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长时间(至少10年以上)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有助于帮助骨科医生获得最真实的信息李旭和朱炼等的出色工作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迄今为止,我们仍然缺乏膝关节损伤方面的大宗、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在膝关节损伤方面的诊治原则上也一直以国外指南为参考,缺少中国的声音因此,未来膝关节科研的趋势在于建立协同科研中心,针对膝关节损半月板损伤贴什么药伤方面的热点问题开展严格的协同合作,这样最终会在世界骨科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

同样朱炼等对29例髌骨部分切除患者进行平均13年(8-18年)的随访发现,髌骨部分切除术不会造成严重的髌股关节退变和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功能评分显示疗效优良;对于难以复位和复位不良的髌骨下极骨折,可行髌骨部分切除术

髌骨骨折

1/

韩先伟等针对目前acl股骨骨隧道定位方法忽略了其股骨止点的个体化差异,在无残端和骨性标志的情况下定位粗糙的缺点,以acl个体化解剖重建为目标,以双源ct建立的三维图像为基础,重建股骨止点形态和定位,以关节镜下0点和blumensaat线这2个可视结构作为参照基准,测量股骨止点印迹中心的距离和角度,进行个体化的术前定位

韧带老年性半月板损伤是相对缺血的结构,其氧耗量较骨骼肌低7.5倍韧带的低代谢率及对无氧代谢的良好适应性使其能够在长时间传递负荷和维持张力的同时,降低自身缺血和继发性坏死的风险但是低代谢率也导致韧带损伤后其愈合能力较低

关键词: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和基础学科的专家、学者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形成一个从基础到临床的膝关节损伤科研攻关团队,也就是当前国家所提倡的“转化医学”的概念我们相信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必将推动我国膝关节损伤诊治水平和科研实力的迅速提高

而传统的外科修复手术需要打开膝关节,术中出血量多、手术创伤大,患者术后因伤口疼痛多不能早期积极地进行功能锻炼,影响术后功能关节镜微创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这一局面,促进了膝关节微创外半月板损伤膝盖积水科的发展,在大型骨科中心,关节镜下处理简单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已广泛开展

趋势在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中,膝关节韧带损伤时有发生这种损伤有可能造成膝关节运动异常,打破膝关节运动与稳定之间的平衡,导致关节炎性反应和疼痛的发生

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

bruce和walmsley在髌骨完全切除术后的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家兔的膝关节发生退行性变随后的一些临床研究发现髌骨完全切除术后患者会出现膝关节不稳定

同时膝关节损伤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创伤骨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等临床学科及基础医学中生物材料、软骨修复和再生等热点内容从临床学科来看,我国每年的手术病例数量非常多,但各个大型骨科中心各自为战,甚至在某一个陈旧性膝内侧半月板损伤骨科中心,各个科室之间各自为战的局面也存在,这非常不利于我国骨科领域科研水平的提高

展望

另外,他们还敏锐地指出国内外不同人种的足底压力及分布存在一定差异,这对建立我国正常成人的足底压力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顾海峰等以临床上常规的关节镜下前方入路重建pcl存在对膝关节后方显露困难、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高为切入点,对ⅲ度以上的pcl损伤患者分别采用跨后纵膈入路与前方入路重建,并比较二者的临床疗效,发现跨后纵膈入路能够清晰显露膝关节腔后方的手术视野,准确定位pcl的胫骨附着点,且在钻孔建立胫骨隧道时能够直视下监视膝关节后方结构,降低了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生率,为关节镜下重建pcl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术式选择

迄今为止,半月板损伤贴什么药有史可查的髌骨骨折西医治疗的历史已有150年20世纪以前,膝关节伸直位石膏或支具固定是治疗髌骨骨折的标准方法,但对于伴有伸膝装置损伤及严重移位的髌骨骨折,预后则很差

膝关节损伤

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其包绕在股四头肌肌腱中,对增强股四头肌肌力有重要作用髌骨近端3/4的关节面与股骨远端相关节,这部分髌骨关节软骨的密度居全身关节软骨密度之冠,以适应膝关节频繁运动的需要

综上所述,上述文章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但是这些文章均涉及到了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性,作者的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鼓励的,同时也希望这些文章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的争论和共鸣,以促进学科的发展

另外,对于不同膝关节韧带,其损伤后的自身修先天性半月板损伤复能力也不同内侧副韧带损伤后,纤维蛋白凝块在损伤部位形成,并作为支架逐渐被入侵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取代;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损伤后,膝关节内纤维蛋白溶解酶的存在抑制了纤维蛋白凝结块的形成,因此其自身修复是不稳定的;


白癜风特征
北京皮肤病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maw.com/jbbx/598.html